欢迎访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品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正文

课程教案

作者: 社科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4-06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

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重点

1、  明确学习此课程的重要性

2、如何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

教学难点

如何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并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动交流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三节课)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课程导入5分钟)

课程介绍:

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幸福人生

        (而非仅为考试及格——那样上课学习是浪费时间)

幸福人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需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的本质就是修心

修心就是修正思想观念中错误的东西。

修心的目的,就是使自己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我们不是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什么,而是由于认识不深刻,没有进行有效的锻炼,使得这些正确的观念对我们的生命起不到主宰作用。

大学思想修养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正确的观念做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知其所以然),来使自己正确的观念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凸显出原来,更有力量。

      

学习要求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积极参与课堂内外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3、分组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活动心得体会

4、成绩评定。平时30%,期末70%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在网上曾经看到这样的话:“想来大学,精神准备;来到大学,顿时后悔;几年青春,白白浪费。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混到天长地久,睡到海枯石烂”

思考:你如何看待这句话?你对大学的感受如何?为避免“大学在遗憾后悔中匆匆过去”,高职大学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评析:高职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处于人生的又一起跑线上,面临一个成长、成才的好机遇,要积极迎接挑战与希望并存的高职新生活,变“不知所措”到“有所作为”。迅速提高驾驭自己的能力,在高职的学习和生活中打开新的局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从如何适应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开始学习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柏拉图

人生道路虽漫长,但紧要之处就只有几步。    ——柳 

不少高职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如:自卑感、孤独感、 空虚感、被动感、失望感……这是正常现象。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种种心理,有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更不是逃避。对我们高职一年级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尤其是要了解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此增强我们的学习信心及动力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大学。5分钟)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20分钟)

(视频:张非与北大和清华)为什么?张非能够很好地完成中学学习任务,却不能完成大学的基本学习任务,是因为他能适应中学的生活,却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要正确认识和应对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

1>、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增加;

2>、专业方向基本确立;

3>、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

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2、生活环境的变化

1>.正真的独立生活开始;

2>.同学间的个性、成长环境存在巨大差异,需要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理解

3、社会活动的变化

1>.生活丰富多彩;

2>.锻炼的机会增多; 需要有主动的参与精神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10分钟)

大学新生活不适应现象的表现:失望感空虚感 被动感 自卑感 孤独感

1、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

一个不会生活、缺乏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还关系到能否走上社会,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理财

2、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会遇到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会受到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同学们努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4、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说,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二、更新学习理念( 15分钟)

1、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培养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发自内心的学习情感。二是要有不断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不满足已经获得的知识,不畏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是自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科勒斯涅克所说: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如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四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学

2、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学习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上,这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掌握正确认识的态度、方法和工具;学会做事,不仅要培养劳动技能,更要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学会共处,要学会理解和尊重社会的多样性,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享;学会做人,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说,最佳的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3、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合作学习的理念。“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学习既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潜心苦学,也需要相互交流、沟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同学要在学业上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要在合作中注重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5、终身学习的理念。199411月,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等国际组织在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的报告中提出,终身学习. 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概念,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大学阶段,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案例】白卷

【课程小结】(5分钟)

心得

作业

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

明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的学习方法,为课程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明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并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

2、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及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动交流

 

教具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含时间分配)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课程导入】5分钟)插入视频片段《五四运动》

1919年爆发的“五四”青年运动,从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五四”先辈们热爱国家,宣扬科学与民主,勇于斗争的风骨,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心向往之的精神风标。哈罗德·罗森堡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代人不是担负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和重负,便是在时代的压力下死于荒野。”作为时代的新青年,今天我们回首“五四”,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明白如何接过前人的火炬,肩负起时代给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该思考,当此世界风云变幻之际,大国之间博弈竞争,我们应如何去爱国,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权利,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心智?我们应该思考,伴随中国经济社会之崛起,我们应如何沿革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时代精神,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确立当成才目标40分钟)

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人才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生理特点和思想行为以及潜在能力的总称。而统领人才素质的首要因素就是常悬在我们心中的道德。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仰望头顶的星空是为了探索宇宙,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追问,是人们对真理的渴望与仰望,而道德则是藏在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智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要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前提,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次要树立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知识抱着乐学、爱学的态度,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善于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最后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让知识单纯凝固在书本上,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让生活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案例:袁隆平最新成果)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还应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对体能的培养不但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健康的支持,而且体育可以让人身心得到放松,心情不好的时候,跑跑步,打打球都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焦虑的作用。在体育项目中,进攻与配合等技巧能够给我们以生活智慧的启示。体育也是结识新朋友、交流感情的良好途径。大学生应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自己一两项体育爱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造强健体魄。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景,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美育的作用就是使我们具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德育、智育彼此互相促进。美的熏陶对于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生活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美的标准中规范我们的行为,由小见大,达到体验美好人生的最终目的。

【插入视频】《奥运自愿者》

奥运志愿者被形象地誉为“鸟巢”一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现代大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风采。良好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5分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10分钟)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上的素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分钟)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学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教学小结] 5分钟)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学习与工作、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是每一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充实而健康的渡过这三年大学生活,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时代和社会,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自己;一方面要有长的远目标和信心,另一方面又要有始于足下的行动。

 

 教学心得

  作业

作为高职生你如何规划这三年的大学生活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2        1 

授课章节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

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重点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确立和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3、如何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

1、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2、关于理想信念的几种认识误区;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三节课)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课程导入3分钟)

目前社会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八有八无”现象

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思想;有文化、无德性;有目标、无信仰;

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有青春、无热血;有索取、无奉献

一、理想信念和的含义与特征(15分钟)

1、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

1)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2)理想具有时代性;(3)理想具有阶级性;(4)理想具有实践性;(5)理想具有超越性。

3.理想的类型

1)从性质和层次上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一般理想(放到最后讲)

2)从时序上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

3)从对象上分:

①个人理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②共同(社会)理想,指社会机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在全社会应该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者的关系: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得实现。

4)从内容分上分:

①社会政治理想——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

②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人标准;

③职业理想——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④生活理想——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以及对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0分钟)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陈果的悲剧

[教师总结]才女自毁成为“法轮功”的殉葬品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

2.信念的特征

1)稳定性。对对象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的深入,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而且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人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哪怕条件再艰难,环境再恶劣,也是难以改变的。“法轮功”在理论上是极为荒谬的,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是害人害己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些人顽固地坚持不放呢?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要改变一个人的错误信念,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2)执着性:信念的稳定往往带来情感上的执著。

3)多样性。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求都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班的大学生,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4)亲合性。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表现。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17分钟)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案例】毛泽东的《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我们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境界

【案例】农民工的梦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5分钟)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大学生应当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5分钟)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分钟)

                      第三节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5分钟)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理想与现实的概念不同。时间上,现实是现存的事物,指向的是现在,而理想是未来的事物,指向的是将来;现实是客观存在,而理想是尚未成为现实的“存在”,是借助于意识、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预想的对象,还不是实现了的事物。

其次,理想与现实层次不同。理想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扬扬弃,它是美好的,是对现实中的黑暗和丑恶过滤后的“唯美”状态。理想在程度上高于现实,正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才产生了理想。

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因此我们说,理想与现实是不同的,不能用现实否定理想,一旦发现现实与理想有矛盾,觉得实现理想很困难,就沉迷于现实,不思进取,最后只会钝化思想,丧失斗志,直至坠入现实的井底。也不能用理想否定现实,有些同学一旦看见现实中的阴暗面,就对现实大为不满,其现实正是构建理想的地基。我们应该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

此外双方还具备统一性。理想虽然不同于现实,但是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理想中必定蕴涵着现实发展的趋势,正是因为这样,理想才具有引导现实的作用。因此,以理想指导人生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条件,不能违背现实发展的趋势,而必须立足现实条件,顺应现实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推动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二、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5分钟)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追求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是由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的。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顺境对于实现理想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气氛、优越条件,有容易使人产生骄气和娇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逆境对于实现理想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风多的艰辛,才能成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于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用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横沟实现。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5分钟)

2、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3、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5分钟)

1.立志当高远

这里的“志”就是理想,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时期。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小结(3分钟):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认识到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树立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也理解了如何确立及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等问题。同学们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坚定信念,并认识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

教学心得

 

 

作业

论述: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

1、 结合自身实际,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美好家园

教学目的

帮助高职学生深入认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理解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学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中国精神

2、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3、  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教学难点

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  大学生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视频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四节课)

第二章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美好家园

 课程导入:(3分钟)

视频播放: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提问:什么是中国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3、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二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图片展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5分钟)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播放《七子之歌》来说明爱国是人的一种情感)

(2)、 爱国主义调节的对象: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案例:一个富翁和妓女的故事

(3)、 爱国主义基本构成要素:对故土的爱、对同胞的爱、对文化的爱、对国家的爱

案例:1、肖邦的故事、22008年抗震救灾、3、文化的图片展示

说明爱国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丰富的

(4)、爱国主义的实质: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5分钟)

图片展示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案例:三次国共合作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新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华儿女只有万众一心、发奋图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片展示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还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一份责任。一个热爱祖

国的人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精神,还是一种坚定而执著的行

为。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三、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25分钟)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讨论: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交通、通讯基础上的全球化已经突破了时空界限,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人空前的紧密、广泛和深入地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到国外留学、经商、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俨然成了世界公民。 在此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再谈爱国主义 已显得有些过时了。 果真如此吗?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的依据: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独立主体。

 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

通过案例1、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2、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3、中国“威胁论”4、美国攻打伊拉克等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国家依然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追求其国家利益仍然是其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竞争的范围扩大到全球领域,而且使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强化,也使各国之间各种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也增加。于是,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各民族国家必然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不怕牺牲、为国捐躯,这自然是令人敬佩的。但这绝非爱国的唯一方式,甚至也不是主要方式。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爱国应该主要体现在国内的日常工作之中。作为一名爱国者,首先应该致力于促进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在校学好技能,关爱家人、同胞、出去为社会、国家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就是爱国。

(2)、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理性的爱国主义

讨论:爱国就是喊口号?

真正的爱国,首先应该不是语言,而是行动。从小事做起,这是爱国的第一要义。

   当然,喊口号具有鼓动人心的宣传作用,但爱国不能只靠宣传。而且,盲目地喊一些过激的口号虽然痛快,但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从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盲目的爱国可能恰恰是误国。

1、 经济全球化时代更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讨论:抵制日货是否就是爱国的表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摩擦是在所难免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一样。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

虽然不应该忘记历史,但牢记屈辱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奋发图强、使历史不再重演,而不应该是为了复仇。既然痛恨侵略,又怎能自己去做侵略者呢?

爱国不仅不应该排外,相反还应勇于并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这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应该反对崇洋媚外,但绝不能反对向外国学习。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统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证明了的真理性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强调: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能够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

链接案例:

余光中(1928-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作品是余光中广为传诵的一首诗《乡愁》。
四、   做忠诚的爱国者(10分钟)

一、推进祖国统一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1、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坚持改革创新,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了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

2、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视频赏析:2005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3、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教学小结本次课主要学习和领会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为什么要爱国及怎样爱国,要求大家要把爱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作报国之行,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心得

作业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三分钟演讲会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人的本质

2、人生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难点

端正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具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含时间分配)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课程导入10分钟)

讨论题:马加爵和洪战辉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是什么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15分钟)
    1、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讨论:人是什么?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案例[狼孩的故事]

2、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2)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生目的(20分钟)

  1、人生目的的内涵
    
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解决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

案例:鲁迅弃医从文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在人的一生当中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将会与各种矛盾进行斗争。在这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人生目的不同将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往直前:而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呈现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萎靡不振。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其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和指引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案例:洪战辉和马加爵
 
3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在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以追逐个人私利为目的,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甚至做出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事情。

案例:南昌的大学女教师胡薇制毒案。
    
总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怎样去生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光彩耀人还是卑鄙肮脏。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造就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自觉自愿奋斗奉献的一生。

(二)人生态度(20分钟)

   1、人生态度及其形成。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性和综合性;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和明显的实践倾向性等特点。由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苦乐、生死、祸福、得失、成败等一系列人生矛盾,如何面对这些矛盾、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处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人生成功与否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态度对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端正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披露一切人生财富的心理根源
    
语言的力量——“积极的语言提升你的性格与人生
    
思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命题

(1)人生需认真

    大学生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明确生活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中遇到和各种问题。要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人生就像一本书,要仔细的品味,不能随便一看这本书。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奕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  人生当务实  

    大学生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将一事无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  人生当乐观

    大学生对人生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大学时期是人生特定的成长阶段,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许多事情都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一切顺心。所以,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承受力,不能消极悲观、畏难退缩,更不能颓废堕落、自暴自弃、甚至轻生。

 案例:斯蒂芬·威廉·霍金

(4)人生要进取
    
积极的态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积极行动”是应对逆境的良方

    
把握今天——今天发挥到极致。
    幸福就是不断前进

    确定达到目标的最后期限

案例:南京街头的博士乞丐

(三)人生价值(3分钟)

1、价值观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2)价值观包括: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准则。

2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也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的观点。

2)人生价值观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深层次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为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7分钟)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大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

首先,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其次,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

最后,不要拘泥个人的得失。

2)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的范畴,包涵生活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和人格完善等。

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相互联系。

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精神生活的充足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和对待生与死,确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10分钟)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1)反对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人生观认为金钱至上, 金钱是万能的,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者为了取得金钱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 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更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2)反对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人生观过分看重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感性的、肉体的享乐。这种人生观常常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理想追求的自我陶醉,因为无力或不敢追求远大理想、高尚目标,只好以贪得眼前的享乐借以自慰。

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认为一切以个人的特殊利益为核心,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把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看做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言行以个人利益得失为转移。

    错误人生观的特征:

    其一,都是剥削阶级人生观;
   
其二,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
   
其三,都夸大了人生的某种需要。

如果社会普遍信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人越来越自私;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与动物的生存法则相同。

结束语: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

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人生短暂,“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引下,人生轨迹才能亮丽而辉煌。大学阶段是年青人塑造自己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认真务实,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养成良好习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教学小结5分钟)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有着巩固、发展和变化的作用。充分认识到了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自觉地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高尚人生观。

教学心得

 

作业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内涵,并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懂得人生价值的评价及评价的标准,明白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从而使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价值及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难点

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具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含时间分配)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课程导入: (5分钟)

问题探索:人都是活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25分钟)

1、人生价值的自我价值和时候价值

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自我价值是指是指个体的人生活的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认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思想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家孩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1)、以对社会贡献为标准

     从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关系看,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从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看,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和基本尺度

      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否有利,这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唯一客观标准。)

      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3、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案例:丛飞袁隆平、徐本禹、

4、走出人生价值评价的误区

金钱、权力、地位、名望、知识技术等是人们常用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你怎么看?

课堂讨论:

1、张华救老农,值与不值?

2、三名大学生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值与不值?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10分钟)

1、社会条件
 
第一、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第二、要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第三、要与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2、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个人主观条件:

  第一、知识与能力

  第二、意志品质(性格决定成败)

  第三、思想道德素质(德与才)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5分钟)
1
、社会实践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创造有价值人生走必由之路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10分钟)

 1、身和心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2、正确认识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内因即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

     第二、外因即社会环境的影响。

 3、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地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案例: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2、研究生背不动小偷的包袱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10分钟)

1、协调好个人与他人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真诚守信

  2)尊重平等

  3)宽容互助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案例:无人看管菜摊考察诚信试卷

在广西南宁大学东路89号大院有一个特殊的菜市场,顾客来这个小菜市买菜,却看不到一个看摊的摊主。这个繁华都市里的无人看管小菜市平静地经营了13年,维持它运转的是两个字——“诚信

2002年度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方工说,

堂堂正正做人是他的座右铭,无人看管的菜摊就是考察诚信的试卷,

居民们的答案告诉我们的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的道理。

三、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10分钟)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每个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关键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中的个人定位,经过充分的社会化洗礼,把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

    第二、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关系中的个人定位,联系社会需要考虑个人需要,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第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个人定位,自觉维护乃至于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第四、个人权利、自由与社会责任、义务关系中的个人定位,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义务,把享受个人权利、自由和承担责任、义务统一起来。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0分钟)

1、协调好个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彰显协调的紧迫。

 2、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增强责任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有责;

     第三、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等基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在于通过劳动为他人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明白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而实现。

教学心得

 

作业

当代大学生应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1 

授课章节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内涵、本质、功能及作用,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

1、道德的内涵和本质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2、  道德的内涵和本质

2、如何理解道德的进步性?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两节课, 90分钟)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导入:运用康德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说明道德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导入本章内容。(5分钟)

一、道德的内涵与本质(30分钟)

1、道德的内涵(20分钟)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特征:

1)形成:自发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2评价方式:善与恶

3维系: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节着人们的行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可称作他律,人们的内心信念可称作自律;

4)内容: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必然要通过心理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道德不仅仅是原则规范,而是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案例和讨论] 我们看一下5.12地震中的谭千秋和范跑跑两个案例,讨论:你如何评价这两位老师?他律和自律哪一个更重要?

2、道德的本质(10分钟)

所谓道德的本质,是指道德与非道德的东西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道德区别于其他物的根本特质。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的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讲,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伦理体系的兴衰起落、进退消长,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状况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的伦理体系的新旧更替;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伦理体系内部的某些变化。但应注意:经济关系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可以超前,也会滞后,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也有批判封建道德残余的必要性。

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所以我们说,道德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10分钟)

1、道德的起源

根据历史的考察,道德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就逐步产生了。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道德。为什么人类社会生活与道德形影不离呢?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由人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组成,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买卖关系等。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和调整这些关系。否则,各种矛盾的激化,就会导致人类社会生活的混乱,如不能加以控制,最终就必将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这样,道德作为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就应运而生了。

1)社会关系的形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3)、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历史发展

[课堂讨论]:有人说经济越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越低,你赞成吗?为什么?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用;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

注意:前面我们说到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同步性,所以要正确看待当今社会的种种不道德现象,不能因为还存在各种问题就否认人类道德的进步性。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0分钟)

功能与作用很容易混淆。功能是指潜在的作用,作用是指功能的现实发挥。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二、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的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等。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准则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自己对社会、他人、家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建立在明辨善恶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善良道德品质。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业,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2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3)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彰显了道德的力量,道德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7分钟)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5分钟)

[课堂讨论]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道德传统?你最看重什么?什么是目前最缺少的?

第一,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第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第六,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分钟)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用辩证的否定观来正确对待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世界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伦理道德,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本课小结(3分钟)

教学心得

 

 

作业

论述:1、如何看待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3、 如何弘扬中华民传统美德?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2 

授课章节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的内涵、本质、功能及作用,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

1、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为人民服务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

3、大学生应如何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为人民服务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

2、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两节课, 90分钟)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导入: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军歌,说明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的思想作风和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引入中国革命道德的概念和内涵。(5分钟)

一、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5分钟)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二、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5分钟)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5分钟)

1、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课堂讨论:谈谈你对中国革命道德的认识。(5分钟)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导入:通过学生课前准备的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有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导入本节内容 10分钟)

一、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10分钟)

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得到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顺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引领,协调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人们更改合理表达改革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锤炼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5分钟)

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指统率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指导思想,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道德建设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整个社会围绕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体,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课堂讨论:你如何看待为人民服务?它是不是高不可攀?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课堂讨论:请具体谈谈集体主义在当今社会的表现。

三、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25分钟)

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大学生要积极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修身律已、崇德向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以高深的道德品质与境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也是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的重要渠道。

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参加志愿活动,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关注民意、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锤炼道德品质,提升个人能力。

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每一位公民的道德要求。

课堂讨论: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与我们的思考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准则,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自己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本章小结。(5分钟)

教学心得

 

作业

1、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

2、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怎样做到崇德向善?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增强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教学重点

1、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增强公德意识,使学生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2、了解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难点

1、  如何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

2、 大学时代如何理解职业道德?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讨论。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两节课, 90分钟)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课程导入(3分钟):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三大生活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与公共空间。在个人进入不同的生活领域后,便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本章将重点探讨公共空间、职业和家庭生活中,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职业素养和家庭美德,从而在道德的引导下,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职业、事业的成功。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5分钟)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

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案论理: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意义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0分钟)

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配搭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图片展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试问:我们校园里的大学生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不够好?怎样才能做好?   

(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5分钟)

讨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需要道德吗?

图片展示网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做为重要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5分钟)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诚实守信。这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服务群众。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案例:平民律师赵玉中事迹

二、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12分钟)

图片展示: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择业时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播放:榜样的力量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播放:榜样的力量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3分钟)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二节     家庭美德

导入:(3分钟)诗歌欣赏:舒婷《致橡树》,分析其中表达的两种爱情观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10分钟)

所谓爱情,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与责任构成爱情三要素。

(一)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案例:浪漫求婚种种)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婚姻: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在社会关系中,婚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理意义、精神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

家庭: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10分钟)

(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是爱情的起点,是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相互交往过程。

大学生应有的恋爱观: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恋爱中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集体的关系;恋爱与博爱的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1、谨慎对待结婚成家;2、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3、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二、弘扬家庭美德(2分钟)

    1、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2、营造良好家风;3、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    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5分钟)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个人品德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个人品德的作用: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10分钟)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要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

进行道德修养;

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二)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有: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或: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责任、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习惯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是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二是要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发明创造等社会实践,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为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造条件。

三、追求崇高道德境界(5分钟)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案例分析:甘肃学生网上发帖造谣被刑拘

本章小结5分钟)

教学心得

 

作业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备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六章  领会法律精神  建设法律体系(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教学,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的一般含义和历史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重要作用及运行。

教学重点

1、 法律的一般含义

2、 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第六章      领会法律精神  建设法律体系

课程导入:5分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为了更好地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了齐心协力积极防范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预防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亟需解决的一项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它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管理,共同努力。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与含义5分钟)

(一)古代文献中的“法”、“律”。

(二)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用法。

(三)西文中的“法”与与“法律”

法律定义: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25分钟)

(一)法律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思的体现。

2、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思,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

3、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了决定的作用。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

第一是制定。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 、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第二是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所谓判例:是指法院先前的某一判决具有法律的效力,从而成为以后审判同类案件的依据(故又有称为“先例”的)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

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

案例分析: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

二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10分钟)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一)奴隶制法律

(二)封建制法律

(三)资本主义法律

(四)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以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法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它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7分钟)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4、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5分钟)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案例与讨论]孙志刚案

三、社会主义法律运行20分钟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一)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立法程序大体包括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物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三)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四)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案例与讨论]呼格吉勒图冤杀案

本课小结(3分钟)

教学心得

 

作业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备注

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六章  领会法律精神  建设法律体系(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及宪法确立的各种制度。了解、掌握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程序法律部门相关知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重点

1、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宪法确立的各种制度。

2、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程序法律部门。

教学难点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方法

课堂老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法、讨论法等

教具

教材、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第六章  领会法律精神  建设法律体系

第三节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0分钟)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国家与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有机结合。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三)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体现了人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少数民族特殊利益的正确结合。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教学视频:宪法知识与法律体系。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20分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政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动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二)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

商示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三)行政法

     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在原则。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六)刑法

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刑罚的种类(主刑与附加刑)、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15分钟)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一)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二)非诉讼程序法

 仲裁法、人民调解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10分钟)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15分钟)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12分钟)

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

全面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本课小结(3分钟)

教学心得

 

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部门包括哪些法律部门?

备注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二节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通过本章节教学,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的一般含义和历史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重要作用及运行。

3、 法律的一般含义

4、 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5、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教学过程

1、导入

2、讲新

黑板、粉笔、教案

课后练习

      容(含时间分配)

    导入(5分钟):北京大学生黑他人的账号,认为不是盗窃行为。实质上呢?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模式?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0分钟)

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目标和内在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有序进行。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实践证明,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四、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群众尊重、运用、遵守和信仰法律,法律才有生命力。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一般来讲,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现代国家有很多规范,如宗教规范、道德规范、团体规范和行业规范等。法律至上要求这些规范都不得超越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这里的法律,既包括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宪法,也包括其他一般法律。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至崛罚。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和承担法律责任。养成法律至上思维,对于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意义重大。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二、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养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应当具备的一种思维,与公民的专业和职业没有关系。缺乏法治思维的人做事情就可能违法。如,一个搞经营的人没有法治思维,在经商时就可能上当受骗或者违法经营;一个科技人员缺乏法治思维,就很难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会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年纪尚小,培养法治思维是将来的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法治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当从进校之日起,就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要深刻认识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既要尊重一般法律的权威,更要尊重宪法至上的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成,否则无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法律的权威就是执政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人民政权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法律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秩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尊重法律权威是其法定义务和必备素质。就大学生而言,作为一个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权威方面加强砥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为,养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努力成为尊重法律权威、信仰宪法法律的先锋。
    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如果对法律不信任,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而总是想找门路、托关系,或者采取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
    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与违法的关系时,要防微杜渐,防止因小失大。在面临选择的重大关头,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习和掌握工商企业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等,运用法律推进创新,转化成果,保护产权。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要法字当头,依法化解,谨防采取非法方式导致关系的紧张与事态的恶化。
    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一切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真心接受与认可,自觉予以执行。如,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被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要认真履行;对人民法院依法公正作出的生效裁判,要主动履行,维护法律权威;对学校依据法律和校纪校规作出的各种奖惩决定,要严格执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尊重法律权威的习惯。
    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这对践行法律、弘扬正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口学习思考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3.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口阅读文献
    1.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或旁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教学目的

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了解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动交流

教具

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含时间分配)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课程导入3分钟)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 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 救济,以及滥用去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只有了解相关的去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6分钟)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10分钟)

(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可以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特征:

1、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生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

【案例】妇女特殊保护

根据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妇女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两个方面:

1、因生理上的特殊性而享有的特权   

1)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受到优待。首先是在劳动中受到优待,如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怀孕期间不得安排从事国家规定的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其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离婚和子女抚养上享有优先权。如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再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判刑和执行刑罚上受到优待。如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   

2)妇女在工种安排上应受到优待。如禁止安排从事禁忌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  

3)妇女人身自由受特殊保护。如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雇佣、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   

4)对丧失生育能力的妇女离婚时,在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给予照顾。   

5)计划生育保健待遇。   

2、为实现平等权利而享有的特权   

为消除传统的消极影响,减缓客观条件对妇女造成的不利,国家法律和法规赋予妇女的补偿性特权主要有:   

1)被选举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2)干部培养与选拔优先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  

3)女性青少年的受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   

4)离婚时财产分配优先权。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协议不成,由法院根据财产(包括夫妻共有房屋)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原则判决。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中的经营权,商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等。

(三)、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二、法律义务( 10分钟)

(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免除了农民缴纳土地税的义务;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足部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收入在起征点以下人群缴纳所得税的义务也随之被免除;随着信息社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维护信息安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则相应增多。

【案例】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如,有些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法律规定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若干年,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在有些信仰宗教的国家,规定宗教义务也是法律义务,违反宗教义务的要受到法律惩罚。

【案例】韩国兵役制度

在韩国,20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兵役的时间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也需要服役24个月(陆军及海军陆战队24个月,海军26个月,空军28个月),拒绝服兵役者会被判刑监禁。

(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5分钟)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     政治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我国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

(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主要通过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选举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管理活动等方式而获得实现。

(四)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     人身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 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权利。

【案例】:武昌岳家嘴夜市旁,一男子偷盗电线败露后,被人戴白帽示众。

(二)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滥用人身自由权利,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案例一

 原告甲与被告乙系同父异母的兄弟,其父1995年去世后,原、被告共同将其父骨灰盒安放在火葬厂的灵堂里。2001年某日,被告在未与原告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将其父骨灰盒从灵堂移走并藏匿,不让原告知道安放地点,原告无法对其父进行瞻仰、祭祀,经多次协商未果。原告以其瞻仰、祭祀权利受到侵犯,精神遭受了痛苦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将其父骨灰盒放回原处,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案例】案例二

消费者工某在某超市购物付款后,由于该超市收银员的疏忽,未将工某所购物品消磁,以致工某在离店时电子报警装置响铃。该超市安保人员即将工某的包及电脑结账单索至总服务台检查,值班经理在未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工某带到公室,强制滞留了一个小时,并造成群众围观。在总服务台核实其所购物品与电脑结账单相符的情况下,才将工某放走。王某认为其身心受到伤害,随后向市消委投诉,要求该超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身心健康损失费。经市消委两次调解,超市同意向工某公开道歉,并赔偿工某精神损失费500 元。

(四)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住宅安全包括以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查封。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要时可以对住宅安全权进行限制。如国家机关为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国家机关可依法查封公民的住宅;在紧急状态下,特定国家机关和人员可在事先没有办理必要手续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公民住宅,但事后须办理必要手续。

(五)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通过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

三、     财产权利与义务(10分钟)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

(一) 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战友、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回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 继承权利与义务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考试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利的,将丧失继承权。

四、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 劳动权利与义务

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二) 休息权利与义务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修养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休息权是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国家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予以实现。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子199551日起,国务院进一步将职工工作时间缩短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制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暂离工作岗位,进行休息和度假,同时继续领取这一阶段的工资的制度。休假支付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公休日制度、法定节假日制度、带薪年休假制度。

(三) 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四) 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除宪法外,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五、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5分钟)

(一) 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

(二) 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前者如由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后者如少数民族群众享有保留和发展其文化特性及其文化的各种形式的权利。

第三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要让他们成为现实中的权利和义务,让全体公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让法律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大学生应当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既珍惜自己权利又尊重他人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自觉履行义务,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依法行使权利(10分钟)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法人限度来行使权力。如果因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他人的利益,超出了国家法律所许可和保障的范围与界限,则不再是行使权利,而是侵权,会受到法律追究。

3、权利行使的方式。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4、权利行使的程序。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驶过程。通常情况下,行使权利的程序是法律规定的。如,我国选举法对选举程序作了规定,包括确定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推荐候选人、选举投票、确定当选人等流程。

二、依法救济权利(10分钟)

1、司法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司法救济一般由人民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救济,司法救济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申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时给予违法行为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2、行政救济。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如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要求重新处理。公民或其他权利主体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

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威、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其特点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自愿和程序便捷等,在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救济行为。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民事法律规定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就侵权行为达成的赔偿或和解协议等。我国法律鼓励当公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管采取什么诉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二、     尊重他人权利(5分钟)

1、 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 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3、 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三、     依法履行义务(5分钟)

1、 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 依法纳税的义务。

小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

教学心得

 

作业

如何认识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备注

 

 

©版权所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056001 地址: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141号